交通: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下,接120縣道,至台三線後右轉往橫山方向,過油羅溪橋後(約73K處)左轉,直行再左轉竹34鄉道,直行至底,右轉竹3 5 鄉道,即抵達豐鄉瀑布停車場。然後車行往上循指標往樂善堂就可抵達
樂善堂,地勢高亢,橫山鄉之山光水秀盡收眼底,風和日麗之際,更可遠眺竹北、竹東及台灣海峽,登高望遠無不賞心悅目。大山背樂善堂係齋教龍華派古廟,主祀觀世音菩薩,同祀三寶佛,配祀太上老君、至聖先師、關聖帝君、十八羅漢、伽藍菩薩、韋馱菩薩、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註生娘娘、城隍爺、義民爺、太歲星君、福德龍神(土地龍神)、斗母天尊。由於是地方之廟宇,亦有民間信仰之色彩,信徒廣佈,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新竹縣政府於2006年7月25日公告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一、光緒16年(1890) 鍾石妹、藍正然創建,光緒19年(1893)
完成,命名「樂善堂」。
二、乙未年(1895),日軍攻上大山背,樂善堂被焚毀,神像戴
斗笠遮雨。
三、明治35年 (1902) 鍾石妹籌組12經理復建,
明治38年(1905) 完成,籌辦羅天大醮。
四、昭和2年(1927) 楊金壽籌組14經理改建,次年完成,
昭和11年(1936) 安龍集福建醮。
五、民國35年(1946),楊金壽號召24經理改修土牆改砌石牆,
民國37年(1948)圓醮尾。
六、民國80年(1991) 舉辦建廟100周年慶典,葉雲燭等66位
籌備委員,完成樂善館,觀音佛像。
七、民國95年(2006) 5月,新竹縣政府公告,核定為縣定古蹟。
八、民國101年(2012) 新竹縣文化局依文資法修復古蹟,
民國102年(2013) 12月22日落成典禮,神像登龕。









完成,命名「樂善堂」。
二、乙未年(1895),日軍攻上大山背,樂善堂被焚毀,神像戴
斗笠遮雨。
三、明治35年 (1902) 鍾石妹籌組12經理復建,
明治38年(1905) 完成,籌辦羅天大醮。
四、昭和2年(1927) 楊金壽籌組14經理改建,次年完成,
昭和11年(1936) 安龍集福建醮。
五、民國35年(1946),楊金壽號召24經理改修土牆改砌石牆,
民國37年(1948)圓醮尾。
六、民國80年(1991) 舉辦建廟100周年慶典,葉雲燭等66位
籌備委員,完成樂善館,觀音佛像。
七、民國95年(2006) 5月,新竹縣政府公告,核定為縣定古蹟。
八、民國101年(2012) 新竹縣文化局依文資法修復古蹟,
民國102年(2013) 12月22日落成典禮,神像登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