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昨天並沒有決定今天行程,想說今天行程又要泡湯了.早上4點多和老戴臨時決定乘坐6:11分台鐵到外澳站走石空古道!並臨時通知建明夫妻還有阿輝共5人,出發一探心中早就嚮往已久的優質古道---(石空古道)

石空,位於宜蘭頭城鎮外澳里的山區,如今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聚落,但卻名見於史籍。石空古道, 是淡蘭古道支線之一。根據《噶瑪蘭廳志》的記載,淡蘭之間的官道繞經台灣東北角,自艋舺至宜蘭城, 約二百里,路途遙遠,商旅咸感不便;於是民間商旅另走出一條捷徑,從頭城外澳附近,取向西北行, 斜過石空仔山,走往雙溪,再經由平溪,出汐止,使宜蘭城至艋舺的距離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 石空即位於這條淡蘭古道的路線上。「石硿」,是石空的舊名,其居民是由雙溪烏山地區移入的。石空古道至少在道光年間已經形成, 後來也成為 安溪茶商由艋舺入蘭的一條捷徑。石空古道的登山口就在台鐵宜蘭線外澳車站附近。
搭火車在外澳站下車,不必出車站,只要向南走至月台盡頭,然後橫過鐵軌, 山邊的水泥護欄有一缺口,即是石空古道的登山口。
此地舊名「榕嶺」,因昔日曾有一棵大榕樹。榕樹已遭砍除,空留地名而已。
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改建為現在的模樣, 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已略見歲月的刻痕。
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改建為現在的模樣, 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已略見歲月的刻痕。
過土地公廟,就是山友們所稱道的精彩路段了。古道緊貼著潺潺小溪,踏著溪石前進。
過土地公廟,就是山友們所稱道的精彩路段了。古道緊貼著潺潺小溪,踏著溪石前進。
過土地公廟,就是山友們所稱道的精彩路段了。古道緊貼著潺潺小溪,踏著溪石前進。
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附近溪谷開闊,適合在此休憩。
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附近溪谷開闊,適合在此休憩。
「店仔地」,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處, 以供路過者休息。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
「店仔地」,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處, 以供路過者休息。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
「店仔地」,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處, 以供路過者休息。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
過店仔地,爬坡路出現一段古樸的古道舊石階。爬上之後,便來到所謂的「五叉路口」
眼前五條叉路, 說明了此處是重要的山路交會處, 途中有一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被稱為「黃金嶺福德祠」。現在已經在舊古廟上新建金嶺福德祠,成為廟中廟已經完工.尚有幾根梁柱和牆面,需要善信認養.
神桌下可見原有土地公廟被保護著
抵達石空舊聚落溪旁的土角厝,雖然經過整建仍然保有古樸的模樣.根據路上遇見修路志工所述,此土角厝也是屬於接天廟所有
太和山步道既是昔日石空居民拓墾的一條農路, 也是具有宗教意涵的朝山祈福之路。太和山步道, 路況良好,山路寬闊,可以行駛小型鐵牛車,而步道清爽,雜草不染,可稱得上是一條五星級的山徑。
頂坪溪福德祠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去年才重新修建完成!下圖就是新廟右邊旁,所拍的照片稍不留意就會錯過.
經過半個小時,登抵太和山主峰。
太和山頂(H705M),係石空地區最高峰,山頂立有玄天上帝神座,據接天宮廟志工所言,此步道為宗教朝山之路,山頂可眺蘭陽地區、龜山島、鶯子嶺..。可惜今日雲霧裊繞,無緣飽覽風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